2020年 “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大学生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时间:2020-08-26
来源:北大
2020年7月16日,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举办的2020年度“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大学生学术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在线上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90余名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活动,他们与心理学院的老师们共聚云端,共同了解心理学院的发展现状,分享展示各自取得的学术成果,探讨交流科研路上的心得,憧憬展望了新时代中国心理学的美好未来。
本届论坛面向全国范围内热爱心理学、有意于在推荐免试阶段报考心理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征稿,并邀请多位专家教授进行前期评审与现场指导,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交流机会。论坛包括学院规划解读、主题学术沙龙、学院名师讲座、师生专题研讨等多个环节,旨在促进心理学领域优秀青年人才之间的交流,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北京大学心理学院的未来规划与科研情况,并选拔在心理学领域有潜质的拔尖学术新星。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包括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谢晓非教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书记吴艳红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罗欢研究员、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姚翔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委员苏彦捷教授、脑与认知科学系主任耿海燕教授、副主任陈立翰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晓林教授、管理与社会心理学系副主任陆昌勤研究员,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系主任刘兴华研究员、副主任周广玉研究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主任王莉副教授、副主任易莉研究员等院系领导。魏坤琳教授、张航研究员、姜佟琳研究员、臧寅垠研究员、张昕副教授等颇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名师也参与到论坛中,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段妍老师和王剑老师也作为学院行政老师的代表出席论坛,针对同学们关心的招生政策进行了解答。
Part 1 论坛开幕式
7月16日上午9点,论坛准时拉开序幕。方方老师在致辞中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表示心理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友好的交流环境一定会让大家“来了就不想离开”,希望明年九月可以和大家再次相聚在心理学院。同时,方老师也介绍了除了心理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也会在明年招收一些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生,为同学们的未来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方老师祝愿同学们珍惜此次论坛的机会,和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为以后的学习科研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随后,姚翔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抓住新机遇,开创‘心’时代”的精彩报告,向大家介绍了学院的定位目标,并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实的数据给同学们呈现了学院目前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此外,对于同学们最关心的博士生项目,姚老师也对其招生模式、培养方式以及相关的资源支持进行了介绍。最后,姚老师以优秀博士毕业生于宏波学长和蓝菲历学长来激励大家抓住心理与认知科学的发展机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成为中国心理学的优秀新一代。
之后,耿海燕老师、陆昌勤老师、刘兴华老师、王莉老师分别介绍了脑与认知科学系、管理与社会心理学系、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系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的基本情况,内容涵盖了各学系的师资情况、科研设备、主要实验室和研究方向以及各自的培养计划。老师们细致的介绍为同学们揭开了心理学院的神秘面纱,让大家对于学院的各个学系都形成了具体的印象,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术生涯。
Part 2 学术沙龙
短暂的中场休息之后,易莉老师和罗欢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自己科研路上的心得分享。老师们风趣而实用的分享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自己在科研和论文写作中的心得和问题。
当我在谈科研时我在谈些什么
首先是易莉老师的分享“当我谈科研时,我在谈什么?”。易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路上遇到的迷惑和体会:
我为什么要做科研?
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科研?是智商高的人吗?是A型人格还是B型人格?我适合做科研吗?针对这一问题,易老师谈到:其实每种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A型人格很有激情,进度很快,而B型人格擅长沉思,速度慢但可能成果显著。同样,智商也不是科研能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智力只是科研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高智商也不能够在科研路上所向披靡,科研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此外,由于科研论文发表的周期较长,且论文写作的要求较严格,因此,擅长延迟满足、追求完美也是适合科研的品质。当然,科研在于探索,因此对未知拥有好奇心、能够享受科研的人也更能在科研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易老师还提到,做科研可能意味着你和“岁月静好”无缘了,你可能每天都在struggling的状态,为自己的研究焦虑,但也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struggle,让我们每一天都有收获。此外,拥有一个“学术偶像”可能会让你在对科研迷茫的时候找到坚持的力量。
我要做什么研究?
对于自己研究方向的选择,易老师建议同学们从自身兴趣、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以及创新性等三方面进行考虑,并鼓励大家做一个“乘风破浪”的人,开拓出自己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而不是“随波逐流”。此外,易老师还建议大家考虑在导师的研究领域基础上选择研究主题,最后与导师形成win-win的关系。
时间管理
对于同学们常见的拖延症,易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处方——《DEEP WORK》书一本、《心流》书一本、有合理空白的计划一份/日,planning software/嘀嗒软件一份,日常锻炼。另外不熬夜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效率,因为熬夜的习惯会让这一天的工作时间无限延长,而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属于低效甚至是无效时间,而一旦停止熬夜,那么工作时间内的效率将大大提高。此外,避开手机、网络、铃声等容易让自己分心的事务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效率。
在挫折中成长
因为科研论文的投稿是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可能会经历拒稿、反复修改等问题,所以学会应对挫折的正确方式也是十分重要。
随后,罗欢老师则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如何进行论文写作的主题研讨沙龙。罗老师以平实风趣的语言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自己比较推荐的论文写作步骤,并从编辑和审稿人的角度提出大家在心理学论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比如:
论文应该首先从数据和结果写起,而不是引言和摘要。因为引言和摘要相对来说是个比较综合的过程,可能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却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这个过程会让人特别的郁闷。但是制作数据图表和写结果是我们都比较拿手的东西,所以罗老师比较推荐数据-结果-引言-讨论-摘要-cover letter的写作顺序。
论文的摘要十分重要,不仅决定了同行是否愿意把我们的全文下载下来并进行引用,甚至也会影响编辑是否将我们的文章拿去送审。所以在写完摘要后,我们一定要首先自己检查一遍,假设自己在对论文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能否看明白摘要在讲什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同学帮忙读一下摘要。
当我们把满怀希望地把论文投出去,却收到了一大堆负面评论和质疑时,必然会感到沮丧甚至是愤怒。罗老师建议这时候可以让心态积极一点——尽管返回了这么多意见,但毕竟不是拒稿呀!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尤其是编辑的意见,将文章进行修改或者对审稿人的问题做出解释。
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如果被拒稿了,罗老师建议我们应该仔细看一看返回的意见,想一想这篇文章为什么会被拒?然后把好的意见放进新的文章里,重新再出发。另外,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文章受到了错误的质疑,想要申诉的话,也一定要有理有据,而不必纠缠在细枝末节上。
最后,罗老师提醒大家,发文章的过程十分艰难,最后发表的文章固然是对我们的汗水和心血的回报,但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更有逻辑地表达,更缜密地组织思维,以及更成熟地应对挫折,这其实才体现了我们的成长。
Part 3 名师讲座与学生报告
7月16日下午13:00,论坛分成脑与认知科学、管理与社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临床与健康心理学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同学们根据自己报名的时候选择的方向进入各自的分会场聆听讲座,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
A 脑与认知科学分会场
脑与认知分会场的第一场讲座是由周晓林老师进行专题报告。周老师热情欢迎了到场同学,介绍了实验室近期的工作、研究方向以及在研科研基金,并勉励同学们利用学院提供的学术论坛平台,抓住机遇,展现自我。随后,周老师与参会同学分享了他关于理想博士生品质的想法,和作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品质。周老师的这些分享引起了在场的诸位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共鸣,大家都深受启发。
张航老师报告了认知科学中计算建模和决策理论的应用。张老师从卡尼曼的决策理论出发,引出在认知领域的很多任务范式中也会存在概率扭曲价值的现象,并提出研究问题:概率扭曲更深层的认知神经机制是什么?张老师课题组采用建模的方法对这一普遍现象进行解释。随后,张老师对课题组近期三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对在场的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魏坤琳老师报告了与运动控制相关的研究与应用。魏老师通过非常有趣的实验任务设计和实验结果,向同学们展示了心理学的魅力。有关虚拟化身、VR镇痛、载人航天等等研究引发同学们积极讨论,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感慨基础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之广。随后,魏老师介绍了课题组目前在研课题并与大家分享了他对研究生的培养理念。
最后一场报告是陈立翰老师对触觉研究的分享。作为感知觉的一种,触觉研究在以往研究中经常被忽视。陈老师简述了触觉研究中比较经典的一些现象和实验范式,启发大家对触觉和多感觉通道研究进行思考。随后陈老师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3秒在线预约报名
在职研究生、备考辅导、论文指导在线报名预约绿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