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西北政法大学是著名的“五院四系”之一,学校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后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北政法学院等时期,于2006年11月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的新闻专业源于中国共产党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延安创办的延安大学新闻班。1946年9月,具有“教师加报人”特殊经历的李敷仁被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命为延安大学第四任校长并在上任之初便决定在延安大学设立新闻专业。1947年1月,延安大学新闻班正式开课,首任班主任是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1949年5月,延安大学南迁西安,并同时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原延安大学新闻班逐渐发展成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新闻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急需进行经济恢复与建设,我国的高等教育及专业设置,历经了几次重大的调整,新闻专业一度停办。至1959年,西北政法学院继承了原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新闻系的衣钵,获批成立新闻系。1962年,曾先后任新华社山西、江苏、北京分社社长及文化部出版局负责人、《山西日报》创始人之一的何微先生出任西北政法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全面分管新闻系。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正处在困难时期,大规模撤并高等教育专业,西北政法学院同中国人民大学及复旦大学成为全国仅有的3所继续培养新闻学专业人才的院校。1960年至1964年,学校共培养新闻专业学生79名,毕业时,其中40名分配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红旗杂志等中央级传媒单位;39名分配到高校和省市级新闻单位。1964年,新闻专业因国家高等教育调整而停办,但新闻学“求真求实”的精神追求从未间断。1999年1月,学校申报新闻专业获批复办,并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新闻学的专业要求相结合,明确“法制新闻”专业方向,学校新闻传播教育得到快速的恢复与发展。
2003年,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学院现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4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MJC)授予权,其中,“法制新闻与传媒法”和“网络政治传播学”是西北地区最早设立的具有鲜明学科交叉特色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新闻学(法制新闻)、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等6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成为全国重要的法治新闻人才培养教育基地。
二、办学理念
依托学校法学教育的优势资源,坚持服务国家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与行业需求的办学方向,遵循“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按照“通晓新闻、熟悉法律、注重素养”的人才培养定位,强调人才的特色发展。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功底、熟练的新闻传播实践技能与一定的法学专业功底,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与国际化视野,在全媒体时代能够适应媒介融合需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媒专业人才。
三、发展思路
(一)传承陕北公学红色基因,坚持老延大精神。通过校史教育、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
(二)法新结合,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明显。在本质追求上,培养学生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能力要求上,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
(三)立足西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开展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项目,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熟悉西部地区、掌握全媒体传播技巧、具有国际视野的特色新闻传播人才。
(四)通过调整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立体的实训实习体系以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在全媒体时代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合作及国际合作的方式,创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院通过人才引进,鼓励教师深造、国内外访学、媒体挂职等多种方式,积极改善师资结构,先后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并熟悉传媒实践的骨干教师,聚集了一批在新闻学界、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12人(二级教授4名,三级教授3名),副教授21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7人。先后柔性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陕西省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并于国内外知名高校聘请兼职教授24人。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级学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及省级学会的正副会长、常务理事。
实务导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院先后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社等媒体和宣传部门聘请业务能力强的高水平资深专家30余人担任学院的实务导师和客座教授。
五、人才培养:
(一)办学规模
学院在校学生人数已达145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近3年,学院就业率均在95%以上,境内外升学率达20%。众多毕业生主动留在西部地区就业,其中,40名同学志愿去新疆、西藏等最艰苦的地方,为西部地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教学改革
学院从2001年起全面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相关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众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陕西日报》社、今日头条等主流媒体、新媒体的业务骨干。
2013年以来,学院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为指引,直面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通识课的设定上确立包含法学、文学及其他人文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课程模块,提升学生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增设《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在打通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入《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融合新闻学》《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等必修课程以及《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偏重全媒体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其适应全媒体时代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结构。
学院注重发挥兼职教授的作用,每年举办专业前沿讲座30余场;注重加强海外学术交流,邀请来自康奈尔大学、密苏里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和天普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教授为学生开设科研工作坊与国际化课程,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国际视野。
问西北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参加法考吗?
答 西北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后是否可以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法考),主要取决于所获得的学位类型以及是否符合法考的报考条件。以下是具体分析
问西北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需要论文答辩吗
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同等学力申硕流程严格遵循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作为该流程的重要环节,论文答辩是必须要完成的学术考核程序。同等学
问西北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网络班值得报考吗
答 西北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网络班是否值得报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首先,从学校资质来看,西北政法大学作为"五院四系"成员之一,在法学教育领域
友情链接
1552504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