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前身可以追溯至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先后有蒋德寿、王淦昌、王普、郭贻诚、束星北、周北屏、杨有樊等知名物理学家在此讲学、任教。1958年夏,山东大学迁至济南,物理系部分留在青岛作为组建山东海洋学院的基础学科,并于1959年3月组建了海洋物理系,这是山东海洋学院组建时设立的最早的五个系之一。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海洋物理系于1992年调整为物理学系与电子系。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组建技术科学学院,1999年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形成了“厚德笃志,勤思敏行”的院训,“爱国荣校,和谐创新”的院风,“立德树人,博学育才”的教风和“尚学善思,求真笃行”的学风,体现出全院师生员工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
目前,学院下设物理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海洋技术系和信息工程中心五个单位,国家保密学院依托学院进行建设。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3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5人,教授4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88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15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3.8%。教师系列153人,其中135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比为88%。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一半以上。学院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海洋遥感学科和“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特设岗单位,先后有3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担任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省市青年科技奖2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1人获得“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个以计算为基础、以海洋技术为特色、以电子、信息工程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依托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具有海洋探测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两大学科优势。拥有海洋探测技术(原海洋物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海洋与地学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信息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物理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地理学和软件工程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光学工程、测绘工程和农业信息化6个工程硕士点。学院设有物理学、海洋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保密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9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信息与海洋交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本、硕、博学科体系构成了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09人,硕士研究生1010人,博士研究生216人,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在95%以上,2017届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问中国海洋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进行复试吗?
答 中国海洋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复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和学校招生政策,所有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生均需通过初试和复试
问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需要参加论文答辩吗?
答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其在职研究生教育体系严谨而完善。对于在职研究生而言,毕业环节中的论文答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
问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制是几年呢?怎么上课?
答 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制通常为2-3年,具体时长取决于所选专业和课程设置。在职研究生教育旨在为在职人员提供深造机会,使其能够在不影响工作的前
友情链接
1552504592